close

  廣東省教育廳透露,廣東省發改委、教育廳、財政廳等部門近期將就完全學分制收費管理出台實施意見,此舉將有利於教師授課和學生選課的雙向選擇,對不積極投入教學或者授課水平較差、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和教師逐步予以淘汰,從而形成教師教學競爭和淘汰機制,促進工科師資隊伍的水平提升。(10月8日《南方日報》)
  在今天,對於大學生來說,各個高校普遍開設大量門類齊全的各色專業,學的東西可能千差萬別,但對課程設置的吐槽從來就不絕於耳。據一項相關問卷調查,高達7成以上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所學課程或多或少存在內容陳舊、跟實際脫鉤、體系單薄等問題。當然,吐槽歸吐槽,在原有課程設置不做調整的情況下,課程還得照常上,相應的考試還得正常考,這常常導致大學的學習成為純粹“混學分”的過程,原本大學倡導的相對自主的學習氛圍也因此而倍感窒息。
  廣東方面的探索,亮點在於“雙向選擇”,但因為是先前沒有推廣經驗可以供參考選擇的“試點性”探索,也容易出現政策走偏的情況。比如,淘汰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會不會眉毛鼻子一起抓,傷及到一些等理論性較強、內容也比較枯燥的科目,例如在實踐中歷來不受學生待見,卻因為各種原因必須是“雷打不動”的必修課程,如若因為“雷打不動”,將其剔除出完全學分制課程管理的範疇,這次課程改革探索是否又顯得改革力度不大,甚至於讓人產生“換湯不換藥“的觀感。
  當然,課程設置唯“學生自主選擇”論也不可取。我國高等教育階段實行的是“對口專業教育”。為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已經考慮到專業能力的全方位系統培養的問題。就是按照現有的教育模式,課程結構往往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範圍乃至思維方式。如若全面放開學生自主選擇,按照“趨利避害”的大眾選擇邏輯,往往導致選擇的多是好學的、考試又容易拿高分的課程,那些技術含量比較高、需要時間精力投入比較多的“硬骨頭”又有多少人願意“啃”呢?課程選擇上的唯“易”是圖又很難符合科學的人才培養規律,這也是潛在的憂慮。
  不過,按照國際通行的原則,教育歷來是鼓勵多元發展的,就是這幾年來口號喊得響亮的“素質教育”的核心也在於因材施教。相對於在具體課程設置上搞小修小補,整個高等教育的宏觀發展取向,本就可以是創造條件,讓多元化發展取向的人選擇到自己有興趣的發展軌道上,並盡可能少地受學分、成績等因素來約束自我,這也是真正尊重學生主體性的表現。很可悲,並未有高校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各大高校還是將課程的設置與實施作為統一生產合格零部件的工序,這根本上並不是育人,而是“育”分。
  長遠來看,如果不走出把課程的教授當做知識輸入、輸出的過程,把培養學生當作工廠產品生產過程的教育思維誤區,即使是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淘汰掉不受歡迎的課程,也同樣是在同質化人才培養模式桎梏中繼續打轉,學生說白了還是承載學校提供的單調劃一的知識與技能的工具性產物。故而,在應試教育的泥潭下,高校課程設置的死水還是難以攪動。
  文/林旻煜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誰來攪動高校課程設置的死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kmy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