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蘇丹紅、三聚氰胺,到近些年的瘦肉精、工業明膠、塑化劑,直至今年的反式脂肪酸、轉基因,如今的中國普通消費者面對食品安全問題似乎已成“驚弓之鳥”。尤其是隨著微博、微信的風行,魚龍混雜的所謂“食品安全信息”能夠迅速發酵。那麼,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消費者還可以做點什麼呢?
  傳遞科學信息最重要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必須零容忍。”這是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聽到的不止一位專家的觀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傳播手段日益豐富,人們對關乎食品安全的消息關註度很高,許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專家直言:“實際上,百分之百的食品安全是做不到的,這是任何國家食品風險都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要做的是努力把風險降到最低,並預測未來的風險。”
  去年北京舉行的主題為“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和標準建設”的2013年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孫寶國認為,當前在食品安全領域中存在著專家與普通消費者的認知反差,其根源就是消費者與科學家之間存在的“信息真空”。百姓對食品安全問題不滿意,對國產食品的安全性沒信心,缺少人人維護食品安全的社會氛圍。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需要向消費者傳遞科學、準確的信息,以免形成誤解。若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熱點問題,非該領域的專家應該慎言。
  發達國也有食安問題
  現在,有許多消費者盲目地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只有中國有,國外的食品安全標準都比中國嚴。其實不盡然。
  以2012年引起轟動的有毒食品警告網站“擲出窗外”為例,它的名稱就來源於上世紀初的美國。1906年,作家厄普頓·辛克萊發現當時美國的食品生產行業處於“叢林狀態”,便據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廠的生活體驗,寫成紀實小說《叢林》。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吃早餐時讀到了該書,之後“大叫一聲,跳起來,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羅斯福隨後與辛克萊見面,由此推動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藥品法》,並創建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前身。
  遠的不說,2013年1月至2月間,瑞典、英國和法國部分牛肉製品中發現了馬肉,德國也宣佈發現疑似此類“掛牛頭賣馬肉”情況。愛爾蘭、荷蘭、羅馬尼亞等多個歐洲國家卷入醜聞中,引發消費者反感。這說明發達國家也並非食品安全“零風險”的“凈土”。
  “許多人認為中國對食品添加劑管理較松,國外較嚴,真實情況恰恰相反。”上海市食品添加劑行業協會秘書長吉鶴立說,我國規定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總數大概2000多種,而美國允許使用的添加劑超過4000種,全世界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與營養強化劑種類可能在1萬種以上。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主管部門對企業負責人的教育和管理非常重要,而消費者接受科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同樣重要。對於那些唯恐天下不亂、散佈聳人聽聞消息的人必須加以嚴處。”
  本報記者 陳傑  (原標題: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須零容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kmy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